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:都有谁参加吃什么菜服务员如何训练

来源:鼎盛app下载官网唯一网站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07 03:34:01
  •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,举国欢庆之际,全国各界代表以及党和国家邀请的包括赫鲁晓夫

  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,举国欢庆之际,全国各界代表以及党和国家邀请的包括赫鲁晓夫、胡志明、金日成等来自80多个国家的重要外宾,齐聚首都北京,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。

 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外交盛典,作为活动主会场之一的人民大会堂,于国庆节前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。为此,中央决定于9月30日,在这个“万人会堂”举办一场盛大的国庆晚宴招待贵宾。

 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次国宴,郑连福是宴会总负责人,他被称为“国宴总管”。对于国宴,郑连福并不陌生,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北京饭店举办的开国第一宴,他就是宴会设计者之一,可谓经验比较丰富。可是,这次国庆10周年国宴着实让郑连福犯了难。

  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,郑连福带领着他的助手在国庆前1个月就开始作准备。宴会所需的各种食材、餐饮器具、饮食礼仪、宴会厅餐桌的款式等,这一些细节问题都摆在了郑连福的面前,既要有中国特色,又要符合外宾的口味。

  国宴是一场高规格的饭局,更是一场“饮食之仗”,与以往的国宴不同的是,这次国宴同时还是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,准备菜式时,必须要了解不同国家客人的文化背景、饮食上的习惯,并及时告诉人民大会堂的厨师,请他们根据中外宾客的不同口味安排不同的菜谱。

  首先,摆在郑连福面前的难题就是安排贵宾们吃什么,他只能借助以往的经验去准备。国宴菜单分冷菜、热菜、点心和水果。首先上冷菜,其次上热菜和点心,最后上水果。不算水果、点心,每张桌子得上15盘菜,470桌就要上7000多盘菜,这么多的菜,到底该怎么备,郑连福可谓费尽了心思。考虑到领导们的讲话和祝酒时间比较久,所以他将菜单上的冷菜设计多于热菜,只有这样,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整个宴会程序流畅紧凑。

  几经讨论,外交部礼宾司定下菜单,再经过多次磋商,最后呈交周恩来总理审定。秉承着国宴菜的一贯特点,这次国宴菜肴以清淡、软烂、香醇、口感温和不刺激为主。珊瑚白菜、炝黄瓜、酱牛肉、叉烧肉、凤尾鱼、红椒……每一道菜品,甚至是一件摆盘饰物,郑连福都亲自过目,力求不出现半点纰漏。

  菜单一经确定,厨师们便立即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,在北京饭店和其他协助单位对所有原材料进行粗加工,然后将加工过的原料运送到人民大会堂,厨师们再进行细加工,完成菜品制作。

  安排类似宴会很有经验的郑连福,为了此次宴会,对菜品菜式和服务等方面考虑得更加全面周到。例如,外宾不习惯中餐和不会使用筷子时该怎么样才能解决,上菜的过程中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水洒出来了怎么办等。

  为了确保国宴的顺利举办,主管部门从以北京饭店为首的各大饭店,临时抽调优秀的男女服务员和厨师近千人,供郑连福统一调配。这些人都是十分优秀的服务人员,对待工作满腔热情,最重要的是,他们都经过严格的服务训练。

  为了服务好贵宾,他们要从模拟端盘子动作的托砖块开始练习;对于上酒菜的礼仪,他们也一定要通过反复训练熟记于心。这些服务员的平均岁数在19岁左右,在对他们的服务培训中,郑连福对每个人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,端托盘、站姿、坐姿,这些基本业务技能看似简单,练起来却一点都不轻松。

  第一个业务是叠口布花、荷花,把口布叠成几折,分成4片叶子、叠花,基础练好后,又学习用餐巾叠孔雀开屏,孔雀开屏象征着和平。第二个业务是练习托砖,每人每天托着3块砖走直线,手不能抖,不停来回练习,这是基本功。

  郑连福还要求现场的服务人员学会耳听八方,注意仔细观察。另外,上菜前要打招呼,小声地报一下菜名,如果客人要说明东西,递过去之前也要示意。

  当时,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,只有厨师29人,服务员200多人,主管部门从北京各大饭店、饭庄调来1000多名服务人员。尽管这1000多人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,但在这约5000人的宴会上,如何让这么多人顺利协同完成服务工作,谁都没把握,郑连福的心里更是没底。他觉得在现场指挥,单靠喊肯定不行,如果用扩音器发布指挥命令,也不好办。因为扩音器的声音如果太大,就会干扰宴会,要是声音太小,距离远一点的服务员又听不清,还是起不到作用。一天,马路上的红绿灯给了郑连福一个意想不到的启发。

  郑连福按照交通灯的方式,在会场主席台左侧上方安装不一样的颜色的指示灯,整个会场都能看得到,这样所有的服务人员在宴会开始后,都能按照指示灯的指令行动。当“准备”的黄灯亮起,服务人员一定各就各位,做好一切服务工作的准备;当“行动”的绿灯亮起,每个服务区的人员都依规定的服务程序,走菜、上菜以及进行其他的服务工作;表示“停止”的红灯一亮,所有在场服务的工作人员,一律原地肃立,停止一切工作。

  这个红绿灯统一指挥的方法,简单易行,效果很好,保证了整个宴会过程中的各项服务进行得有条不紊,秩序井然。

  1959年9月30日19时整,、周恩来等带领参加晚宴的赫鲁晓夫、胡志明等重要外宾,走进人民大会堂宴会大厅,全场起立,乐队高奏《东方红》乐曲,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。

  这次国宴是人民大会堂建成后,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亮相。走进宴会大厅,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“1949至1959”大字横幅,悬挂在主席台浅棕色的帷幕上。台上鲜花竞放,台下几百张桌子摆放得井然有序,整个宴会大厅洋溢着和平友好的气氛。

  19时30分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宴正式开场。升旗仪式结束后,由周恩来总理致辞,他向前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,对双方真挚的友谊表示肯定。与此同时,身处宴会厅二楼走廊西北角的沈勃,时刻关注着宴会厅顶棚,生怕发生问题打断总理的讲线分钟过去了,周总理的致辞再有10分钟就圆满结束,沈勃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了下来。就在这时,一个不小的动静突然传来,沈勃被吓出一身冷汗,人民大会堂刚建立起来,使用的是气罐,由于一名厨师操作失误,先送气后点火,产生了燃爆,虽然动静不小,但只是一场虚惊,没造成事故。所幸,周总理的发言非常精彩,会场上正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,掩盖了那声巨响,在场宾客并没注意到这起小事故。

  20时许,当周恩来总理和赫鲁晓夫的讲话结束后,主席带领与会人员就餐,国宴真正开始。身着白色上衣的男女服务员仪态大方、川流不息地服务在众多的宾客之间,宾客们开始频频举杯,宴会现场一片轻松欢快的气氛。而此时,郑连福也在紧张地盯着宴会现场,他关注着主席以及赫鲁晓夫、胡志明等各国领导人品尝菜品的表情,当看到来宾们对菜品赞不绝口时,他的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。

  22时,这场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宴圆满结束,气氛热烈,盛况空前。这次国宴举办得非常成功,许多外国领导人都对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这场国宴,不单单是这座气势恢宏、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首次向世界亮相,也是展示新中国10年巨大成就的历史性的一刻。在那个夜晚之后,人民大会堂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